徐水区繁育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,博士农场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新标杆

保定新闻网 阅读:14 2025-06-27 00:47:36 评论:0

近年来,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促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在众多科技成果中,由河北省徐水区繁育的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,凭借其优异的抗逆性能和丰产潜力,已成为我国小麦种植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。而这一成果的转化,离不开博士农场的辛勤付出,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标杆。

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是由河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,具有抗寒、抗旱、抗病等多种抗逆性能,同时产量高、品质优,深受农民喜爱。在徐水区,这一品种的推广种植,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
博士农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者,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引领作用。该农场位于徐水区,占地面积1000余亩,是一家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。农场负责人张博士,是一位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博士,他深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,因此,在农场的发展过程中,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在首位。

为了实现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的科技成果转化,博士农场采取了以下措施:

1. 严格筛选种子,确保种子质量。农场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,引进优质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种子,并建立严格的种子筛选制度,确保种子质量。

2. 加强技术培训,提高农民种植水平。农场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,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解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的种植技术,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。

3. 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,提高产量。农场根据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的生长特点,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种植模式,从播种、施肥、灌溉到病虫害防治,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,确保了小麦的高产。

4. 建立销售渠道,拓宽市场。农场与各大粮食企业、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,确保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的销售渠道畅通,让农民的收益更大化。

在博士农场的引领下,徐水区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,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。据统计,2019年,徐水区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,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,为当地农民增收近亿元。

博士农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功经验,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在今后的发展中,博士农场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。

总之,徐水区繁育的“农大761”抗逆小麦,在博士农场的引领下,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标杆。这一成果的推广,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,也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,我国农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保定新闻网提供聚焦、健康、城建等8大民生板块及本地文化资讯,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信息枢纽”,用关键词串联内容价值。